窮氣纏身的人-千萬別深交

圖片[1]-窮氣纏身的人-千萬別深交-愛分享導航

王爾德曾言:

“憤世嫉俗者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,卻不知道任何東西的價值。”

這話其實說白了,就是一個窮氣纏身的人,根本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。

所謂“窮氣”,并非指現實中的兩個口袋空空,而是心窮眼窄,看萬物皆如廉價之物,只算得失,不識真味。

你見過那種人嗎?遇事只抱怨命運不公,貴人無眼,卻從不思量自身斤兩。說到底,心里窮,看什么都是灰暗的。

01 怨氣如墨,染人無形

怨氣這東西,看著無聲無息,卻像墨汁滴入清水,不知不覺就把周圍都染黑了。

好比一個人若整天浸在怨天尤人的苦水里,他的愁云慘霧便會絲絲縷縷滲入你的呼吸之間,甚至把你拖下水。

春秋時,晉國大夫伯宗正直敢言,卻有個終日抱怨朝堂、自認懷才不遇的朋友。

伯宗心善,常予寬慰。一日妻子這樣提醒他:“此友滿面戾氣,言語皆刺,與之久處恐招禍患。”伯宗不以為然。

后來他直言諫君,觸怒權貴。偏偏正是這位“窮氣”密友,為求自保竟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,做了偽證,終致伯宗被誅。

怨毒纏身之人,自身難保,一旦陷入困境,又豈能顧念情義?

荀子道:“怨人者窮,怨天者無志。”

怨別人,是把自己困在了無解的牢籠里;怨老天,更是早早向命運繳械投降。

此非窮困之過,實乃心靈自困,志氣早衰,這種人,千萬不要深交。

所以,及時遠離此輩,恰如為自己靈魂開一扇透氣的窗,為自己的人生開了一扇門。

02 眼界如井,坐困愁城

“窮氣”纏身者,往往目光如豆,只盯著腳尖前那三寸利益,以為這便是天地全部。

這些人,也很顯然他們早就被自己的狹隘捆住手腳,在無形牢籠里反復兜轉,不停地自我消磨。

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,曾短暫登上權力巔峰。

此時他身邊其實肉眼可見聚集了許多出身草莽的將領,但他們驟然富貴,卻仍固守流寇固有的思維。

有人提議李自成立即整頓軍紀、安撫百姓、招納賢士以圖長遠。可不少將領被眼前金銀晃花了眼,只知爭搶財寶宮女,還不忘如此嘲笑道:“拼命半生不就圖個痛快?何必再費那功夫!”

目光如豆,看不到天下大勢。待清兵入關,李自成部眾因短視享樂而軍紀渙散,戰斗力大減,終至兵敗如山倒,空留“闖王”虛名。
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說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”

君子心中裝著道義和責任,小人眼里只擠得進蠅頭小利。

短視者因利失義,因小失大,其路必窄,最終也只會害了自己。

人活著,與其被他人井口限制視野,不如主動走向開闊地,守護自己心靈的原野。

而且我們也要及時地遠離身上充滿“窮氣”的人,免得自己被拖下水。

03 心窮志短,自斷其路

人最深的窮,最大的窮,其實就是心窮。

心窮者,內心荒蕪,匱乏感如影隨形。

這些人往往貪求無度,卻吝于付出,總覺得世界虧欠自己,進而生出占盡便宜的扭曲心態。

漢代的主父偃,早年困頓受盡白眼。一朝得勢,身居要職,昔日“窮氣”竟發酵成駭人毒焰。

接著,他瘋狂報復當年輕視過他的人,甚至宣稱:“丈夫生不五鼎食,死即五鼎烹耳!”

大丈夫活著不能列鼎而食,死也要被五鼎烹煮!你看,如此極端貪婪,只想榨取所有人的心態,又怎么能贏得好結局?

最終他樹敵無數,被漢武帝下令滅族,其“窮氣”終引烈焰焚身,連退路也燒得一干二凈。

《道德經》有智慧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”

懂得知足,才能活得有尊嚴;懂得適可而止,才可保長久平安。

貪婪無度者,如同自掘陷阱,最終埋葬的是自己。

反而那些親近內心豐盈者,方能在彼此輝映中拓展心靈疆域,贏得人心,收獲光輝人生。

余生,一定要跟“窮氣”深重者保持必要的距離,這樣做并非自己勢利,而是在守護自己心靈土壤的潔凈。

畢竟,怨氣如墨染人,短視如井困身,心窮如毒噬己。擇友如擇鄰,與開闊豐盈者為伴,你的精神疆域才能被陽光照徹,被清風吹拂。

人生天地間,終歸要與自己相處最久。莫讓旁人“窮氣”的陰翳,遮蔽了你靈魂的萬里晴空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111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