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越來越好_必先隔絕有毒的人

圖片[1]-工作越來越好_必先隔絕有毒的人-愛分享導航

巴菲特和查理·芒格有一句忠告:

要盡快遠離那些“有毒”的人,即便付出一些經濟成本也在所不惜。 

對此我深有體會。

工作久了,我發現職場中遇到“有毒”的人的幾率還是挺高的:

效率低下“摸魚專家”、散播負能量的“情緒黑洞”,左右逢源的“關系投機客”……

對這樣的人,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;當離不離,必受其耗。

職場社交中真正的清醒,不是討好所有人,而是精準識別并隔絕那些拖垮你成長的人。

01 警惕“摸魚黨”

知乎職場大V@Seven Ye曾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。

科技公司策劃部的小王能力不錯,本來很有希望晉升。

但他工位旁邊坐著兩位“摸魚高手”,上班時間總愛聊八卦、網購、追劇、吐槽公司。

開始小王只是偶爾插兩句,后來慢慢被同化了,午休越拖越長,工作也開始變得敷衍。

不到一年時間,他發現同期進公司的同事已經升了主管,自己還在原地踏步。

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曾提出一個概念——“社會認同傾向”。

簡單地說就是,人會不自覺地模仿身邊人的行為方式。

當你身邊都是渾水摸魚的人,你也會不可避免地變得消極倦怠。

工作中,總有人在敷衍、摸魚,而且設法將你變為他們的一員。

我勸你一定要離這種人遠一點。

因為一只鶴站在一群雞當中,最終的結果不是鶴被雞群同化,就是被雞群逼死。

暢銷書作家采銅有位朋友在互聯網工作,身邊同事也總愛閑聊摸魚。

但他給自己定了個規矩:

把每天上午10點到12點這一時間段設置為“免打擾時段”。

在此期間,他會戴上降噪耳機,專注處理最重要的工作,雷打不動。

即使同事招呼他“放松一下”,他也只是微笑擺手。

幾年后他的專業能力突飛猛進,成了團隊核心骨干,而那些混日子的同事,大多還在原地打轉。

《深度工作》的作者卡爾·紐波特指出:在碎片化時代,專注力是最稀缺的資源。

職場上最大的清醒就是守好自己的專注力,對拉自己混日子的人堅定說“不”。

02 隔離“情緒黑洞”

職場博主@維小維的同事Lisa是個典型的“情緒黑洞”:

婚姻不順、婆媳矛盾、工作壓力……她每天都拉著維小維大吐苦水,少則一兩小時,多則大半天。

維小維一開始出于同情,耐心聽著。

時間久了,她發現自己工作效率越來越低,下班后還特別累,甚至開始失眠焦慮。

當她終于鼓起勇氣婉拒了Lisa的傾訴后,她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心情很快就恢復了。

心理學有個詞叫做“情緒感染”:負面情緒就像感冒病毒一樣,會在人群里傳播。

對情緒索取者無底線包容,等于你無條件做了對方的垃圾桶。

情緒垃圾接得多了,自己也會跟著發餿。 

成熟的職場人,都會合理拒絕,為自己設立清晰的邊界。

知名主持人楊瀾曾在一次訪談中分享過她的經驗。

她說自己剛工作時,也遇到過特別喜歡抱怨、傳遞負能量的同事。

起初她覺得傾聽是一種善意,但很快她發現,這種“善意”消耗了自己太多能量。

后來,每當對方開始無休止抱怨時,她會溫和但直接地說:“很抱歉聽到你遇到困難,不過我現在手頭有個急事要處理,我們晚點再聊?”

或者“聽起來這件事讓你很困擾,建議你找更能專業的人談談。”

楊瀾強調:共情要有度,否則滋養的未必是感恩,可能是無休止的索取。

心力是寶貴的資源,保護好自己的心理能量,是對自己也是對工作最大的負責。

03 遠離“關系投機客”

我有位前同事老張,堪稱辦公室“情報中心”。

他對各派關系門兒清,熱衷于組飯局、給領導送禮,把“搞關系”奉為職場至高法則。

看著他左右逢源的樣子,我也曾有過瞬間的動搖: 是不是埋頭苦干太傻了?是不是也該學學人情世故?

然而,骨子里對專業價值的堅持讓我最終選擇了另一條路:一步一個腳印,專注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。

后來部門技術升級,需要考核編程能力時,平時疏于學習、技能荒廢的老張,毫無懸念地被淘汰了。

更諷刺的是,那些他精心維護的“人脈”,關鍵時刻無一人伸出援手。

他的結局不僅令我唏噓,更讓我后怕—— 如果當初隨波逐流跟他一起搞關系,今日被淘汰的會不會也有我?

《黑天鵝》的作者塔勒布說得很犀利:職場中99%的人際技巧在實力不足時,等同于無效噪音。

鉆營關系如同在流沙上筑高樓,表面風光,實則根基脆弱。

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互換,而非單方面的討好。

一位硅谷知名科技公司的技術大牛就深諳此道。

他剛進公司時,發現很多同事熱衷于參加各種社交活動、午餐會來“建立人脈”。

他卻不以為然,他幾乎不參加非必要的社交,把省下的時間投入技術鉆研和項目攻堅。

當團隊遇到一個極其棘手的技術難題,他憑借深厚的積累提出了關鍵解決方案,一戰成名。

此后不僅同事尊重他,管理層也主動向他咨詢技術問題。

他說:當你成為解決問題的那個人,人脈自然會向你聚攏。

專注于提升自己的“不可替代性”,才是最高效的社交方式。

這完美印證了董明珠的那句話:

與其費心鉆營八面玲瓏,不如靜心修煉一招致命。

真正吸引人脈的法則,永遠是你的專業和你的不可替代性。

職場社交的本質是能量交換而非人情消耗。

職場人最大的清醒,在于隔絕那些有毒的人,把有限精力分配給對的人——那些能激發你思考、與你并肩成長、互相賦能的“能量伙伴”。

這不僅是對當下精力的守護,更是對未來的明智投資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206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