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懂了立秋,你就悟透了因果

圖片[1]-讀懂了立秋,你就悟透了因果-愛分享導航

8月7日,農歷閏六月十四,立秋。

漫長的夏日終于要迎來它的終點,早晚的空氣中也開始有了些許涼風。

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秋,禾谷熟也。

立秋十八日,寸草皆結籽。

南方水稻抽穗,北方玉米吐絲,大豆開始結莢,棉花開始結鈴,甘薯塊莖迅速膨大。

各種農作物豐收在望,人間又快到了收獲的季節。

春種夏長,秋收冬藏,萬物輪回,自有因果。

自然更替不可逆改,人生的成就也從無捷徑。

有勤才有收,有種才有果。一飲一啄,自有定數,讀懂了立秋,你就悟透了因果。

01 得失的因果

立秋有個很有意思的習俗,叫“咬秋”,有的地方也叫啃秋。

俗語說:立秋不啃秋,變成癩痢頭。

秋天來了,瓜果大豐收,大家自然要聚在一起大快朵頤。其中包含有玉米、芋頭、西瓜、梨子、桃子。

西瓜可以防暑降溫,芋頭則能給自己貼貼秋膘。

一家人圍坐在一起,新鮮的瓜果梨桃應有盡有,這是對豐收的慶賀,也是對辛勞的獎賞。

這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豐收,每一口香甜背后都凝結著辛勞的付出。

汪曾祺在《秋天的蟲子》里寫道:

大雁成群結隊,從金黃的麥田上空飛過,它們的長鳴聲在空中回蕩,似乎在贊美這豐收的景象。

而那些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,他們辛勤的身影,也成為這大自然神奇力量的一部分,讓人們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頑強。

是啊,千百年來,我們的祖祖輩輩正是靠著這份辛勞與頑強,在這片大地上扎根結果,生生不息。

“人生在勤,勤則不匱”“春若不種,秋則無收”“種瓜得瓜。種豆得豆”。

祖祖輩輩的先民,正是通過這些告誡,告訴子孫在這片大地生存下去的秘籍。

人有勤者,則人必興;家有勤者,則家必旺。

世間所有的幸福和富足,無一不是腳踏實地、身勤力行的結果。

北宋宰相范仲淹年少孤貧,但是卻從未放棄學業。

他在南都求學的時候,每日靠稀粥充饑,困了就用涼水洗臉。

用五年時間吃透六經,期間幾乎沒有脫掉衣服睡一個完整覺,中舉之后,一路做到宰相。

元代戲曲家高明,為了創作《琵琶記》的劇本,把自己關在小樓三年。

他一邊寫,一邊在桌子上打拍子,用腳踏樓板。三年之后,小樓的樓板被踏穿,桌子上被拍了一寸多深的印痕。

功夫不負有心人,《琵琶記》出版后,高明也一舉成名。

古人說:天道酬勤。一勤天下無難事。

不論什么行業,什么時代,永遠都是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

不要取巧,不要懈怠。

只要足夠勤奮,才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。

02 善惡的因果

我們剛才說的是得失的因果,意思是:有種才有收。

可有些人不種也想要收,豐收的季節,有的人要偷,有的人要搶。

小時候在農村,經常聽聞有人偷偷去別人田地里割幾鐮刀、裝幾麻袋的事。

天道四時有序,但是架不住人心無盡。

不懂收斂內心的欲望,就只能種下惡因,結出惡果。

所以在《易經》里,立秋屬于訟卦時空。

豐收之后,糾紛增多,訴訟增多,需要有人出來主持公道,安慰善者,懲戒惡者。

在《白鹿原》里,搶糧這件事就貫穿了整個小說。

最開始的時候,是“烏鴉兵”搶糧。

為了逼迫大家把糧食交出來,楊排長把幾十只雞吊在樹杈上,說是請大家觀看射擊表演。

幾十聲槍響之后,騰起一片血雨肉雹,把大家都嚇懵了,所有人都乖乖交了糧。

但是烏鴉兵也因此把白鹿原的男女老少都得罪了。

鹿兆鵬和黑娃合謀,燒掉烏鴉兵的糧倉。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所有糧食付之一炬。后來殺出的國民革命軍,更是把烏鴉軍打得四散奔逃。

《淮南子》講:秋為矩,矩者,所以方萬物也。

秋神手里有一把曲尺,代表天地立下規矩,以此來管理萬物。同時他手里還有一把鉞,掌管刑罰,用來懲治破壞規矩的惡人。

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

種下善念收獲善果,種下惡行只能收獲惡報。

作家姜淑梅寫過這樣一個故事:

百里屯的窮人,到了春天經常去她家借糧食、借錢。有的在新糧下來后就還上了,有的是有借無還。

但是她的母親每次都高高興興地借給人家。

她娘說:人家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才來借糧的,借了人家東西不還還來借,心里得多難受呀。

農忙的時候,她家的牲口隨便鄰居用。

她家長工心疼地說:拉出去就是一天,牛馬都累壞了,咱別借了。

她母親就講:咱不能看著他們種不上地。

后來土改時,姜淑梅的母親被工作組帶去審問。

村里的婦女會長搶著說:“她的糧都叫窮人吃了,她的錢都叫窮人花了。”

特殊時期,很多地主被批斗,唯獨沒有人批斗她。

人惡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

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你的善念善行,溫暖他人的同時,必將惠及自身。

但行好事,莫問前程,心地良善,就是一個人最深的福報。

03 命運的因果

小時候,春秋兩季,我們當地都會有大型的唱戲活動。

一個是春社,另一個就是秋社。

一些戲班聚集在村鎮演出,輔以各種扔球、套圈的小游戲,旁邊還有各種賣小玩意的商家。

那時候小,完全聽不懂他們在唱些什么。

后來漸漸長大,才知春社是在祭祀土地,求一個風調雨順,秋社則是感恩豐收,感恩大地。

春社是祈愿,秋社是還愿,一個關于種與收的完美閉環。

而且,最令人意外的是:如果當年歉收,這樣的儀式依然不會缺席。

不過祭祀的主題,就會從感恩變成禳災。人們希望通過祈禱消除災禍、祈求福祉。

面對天地的無情,人們無怨;面對神明的違約,人們無尤。

古人說:三年豐,三年歉。

在過去,風調雨順的年景其實很少。今年豐收,明年就可能是歉收,風雨不定,旱澇無常,才是自然的本相。

我們除了接納,沒有別的辦法。

順受其果,不種其因。

看透天命無常,悟透榮枯有數,人生才能重新獲得一份超然與平靜。

劉禹錫寫過一首秋天的詩:
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

晴空一鶴排云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。

秋日肅殺沉寂,萬物凋零,歷代詩人筆下的秋天無不悵惘、失落。

獨獨劉禹錫筆下的秋日,顯出一份通透與豁達。

當時他被貶朗州,大好的仕途戛然而止,他卻不以為意,反而活出了別樣的精彩。

十年沉淪,好不容易回到京城,結果因言獲罪,再度被貶。

巴山楚水凄涼地,二十三年棄置身。

命運把他整整磨搓了二十三年,他的心態卻依然樂觀:

“種桃道士歸何處,前度劉郎今又來。”

命運把我拋擲在鄉野二十三年之久,但是又能怎樣呢?我還不是又回來了。

人間榮辱不常定,惟有南山依舊青。

命運這個東西,像風一樣難以捉摸,難以預料。

我們唯一要做的,便是:保持一份豁達樂觀,且盡人事,且聽天命。

命運給予什么,就接納什么。

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世間的風風雨雨,應對命運的跌宕起伏。

如此,便能在命運的無常中,尋得一份內心的安寧。

風吹一片葉,萬物已驚秋。

當經歷了春日的朝氣蓬勃,夏日的跌打拼搏,不知不覺中,人生迎來了立秋。

春華秋實,有收獲的欣喜,卻也有韶華易逝的感傷。
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立秋讓萬物成熟、芬芳,也讓生命變得沉靜、內斂。

白落梅說:秋水無塵,秋云無心。

無塵,是為了更好地關照萬物,看清規律,看透因果。

無心,是為了更好地安頓自我,順應自然,隨遇而安。

人生立秋,從容知命。

期待在立秋過后的人生節氣里,你我都能看透因果,看透無常,擁有一份秋的從容與沉靜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856 分享